应家乡之邀回青州探亲
来源: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:2023-01-08 09:52:49
范公亭
青州驻防旗城图
黄裳为青州驻防旗人后裔。1989年,他先偕夫人回乡探亲,后参观了李清照纪念馆、范公亭、青州博物馆,登上了云门山,游览了偶园,并且一一写下详细的日记。他对衡王饶有趣味,并对《红楼梦》中有关“恒王”的段落情节进行了一番分析。
回乡参观多处古迹 一一写下详细日记
黄裳为青州驻防旗人后裔,一生曾两次回过故乡。第一次回青州,是1949年冬天。黄裳从香港回北京,乘火车途经青州胶济路时,特意下来在站台上徘徊了一会儿,时间虽然短暂,却是他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。
40年后的1989年11月8日,黄裳应青州当地报社之邀,偕夫人朱光耀“正式”回乡探亲,青州方面接待精心周到,黄裳徐徐而行,收获颇大。
他先后参观了李清照纪念馆、范公亭、青州博物馆,登上了云门山,游览了偶园,并且一一写下详细的日记。
黄裳参观位于范公亭内的李清照纪念馆,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:
这是一座新建的小四合院,正面一楹,题“归来堂”,用的是《金石录》后序中的典故,极恰切。幽静的庭院,布置着一些黄色的菊花,有意无意地切合了李清照“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的词意。这地方实在比趵突泉畔的纪念堂来得好,好在清幽静谧,几乎没有游人,尽可供我们随意徘徊。建筑是新的,但含有一种幽幽的古味,在施工时没有滥用金碧,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,在青州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,金石书史,是他们的最好伴侣。及至鼙鼓动地而来,他们的好梦醒了。故乡的人民却希望将他们的旧梦永远留在这座归来堂里,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意啊。
接着,他又参观了与李清照比肩而立的范公亭。黄裳深情地描写:
儿时常常从大人的谈话中听到范公亭的名字,知道这是故乡的名胜,是春秋佳日人们游赏的去处。眼前的范公亭只是一座小小的亭子,亭中和四角都点缀着盛开的盆菊。四围是一片参天的树林。两株唐楸、一株宋槐,郁郁葱葱,是其中年纪最大的。院子里有几座石碑,最旧的是明嘉靖癸未陈凤梧的诗碑。亭后正室有范仲淹的塑像,端坐戴冠,形貌甚古,不同于常见的泥塑,应该是有来历的……范仲淹还是一位著名的词人,虽然留下的作品不多,但“碧云天,黄叶地……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。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”这样的句子,是使人不易忘记的。他更著名的文字是一篇《岳阳楼记》和其中的两句话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这样的胸襟怀抱,出之于“胸中自有数万甲兵”的范老子之口,终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理想品德规范,不知道给了世世代代多大多深的影响。写下这千古名言的与作有缠绵悱恻好词的是同一个人,这就不能不使人于肃然之余更感到异常的亲切了。
对于衡王府与衡王府午朝门的两座石坊,黄裳表现出浓厚的兴致。他描写石坊:“这是高约五米的两座三孔石坊,四根方柱前面都雕有麒麟,坊上是云龙纹样,古朴庄重,是明代中期石雕的佳品。”还与夫人在石坊前合影留念。
对衡王饶有趣味 析《红楼梦》段落
黄裳对衡王饶有趣味,是因为《红楼梦》里提到过他。黄裳与红学家周汝昌中学时曾居同一寝室,两人对《红楼梦》情有独钟。黄裳对《红楼梦》的研究也颇有造诣,他在看了午朝门的两座石坊、读了青州政协赠送的历史资料后,写道:
《红楼梦》的作者是特别注意泯去小说的时代背景的,不但不写朝代年号,连官职、服装、仪制、建筑、铺陈这些细节也都写得迷离惝恍,使考古家也为难,摸不准它说的是何朝何代之事。这在作者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。但在七十八回大书将近结束之际,晴雯被逐病死的紧要关头,却分出大半回篇幅,特写了青州恒王侍姬林四娘的故事。曹雪芹的用意何在,实在值得思索。至今红学家对此似乎也没有做过专题研究。小说由贾政口中转述这桩故事,说“当日”,说“次年”,说“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”,说恒王被杀,林四娘战死,说“朝中自然又有人去剿灭”,一直说到“昨日又奉恩旨”,恩奖“前代以来”应加褒奖各项人等。这就说得清楚不过,恒王就是衡王,“前代”则是明朝,“昨日”所奉无疑也是清朝的恩旨了。
……
这在全部《红楼梦》中,实在是奇怪的极少讳饰的笔墨。说作者有家国之痛固然是无稽之谈,说他对农民起义军有什么好感,怕也不妥当。他以《姽婳词》引出《芙蓉诔》,大抵还是出于对女性的尊重与赞扬。“何事文武立朝纲,不及闺中林四娘”,说得何等明白。而晴雯在一场恶斗中终于败死在封建势力之手,其悲壮,恐怕还要远远超过林四娘的沙场战死。在这里主从的位置也是安排得很清楚的。曹雪芹写林四娘,目的还是为了写晴雯,作者破格使用了浓墨重彩,这并非两个平行的互不相干的故事,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。看来大致是不错的。
可见黄裳对此素有考订,更盼望钟情于《红楼梦》研究的学者专家,能够解开这个谜底。
回祖居之地了心愿 遗宅仍在见到堂兄
11月9日,黄裳去青州北城村。北城原是清朝在京城之外的驻防旗城。雍正八年(1730)建,历时三年告竣。进驻青州旗城的达4700余户,1万多人。官兵总计2473名,称为驻防满洲旗兵,是清政府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,江防要地镇江遭受英军进攻,清政府命青州旗兵火速驰援,400多青州兵连夜出发,到达后,同守军一起,与英军展开殊死战斗。城防失守后,许多青州兵抱住登城之敌,坠落城楼与敌人同归于尽。
恩格斯在《英人对华的新远征》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镇江守军:“驻防旗兵殊死奋战,直到最后一人,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遇到同样的抵抗,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。”辛亥革命以后,清廷垮台,驻防旗兵逐渐衰落,最后湮灭于历史。然而,“流水的兵”没有了,“铁打的营盘”旗城还在。
这里是黄裳的祖居之地,好几十年不与家乡通讯,亲属情况无从寻访,此次一行,终于了却心愿。
意想不到的是,黄裳居然见到了一位77岁的堂兄,而且还住在祖遗的老宅里。“在触目皆是拆建的新宅群中,这一排老屋竟自保留了下来,不能不使我感到意外。不独晤见了亲人,而且得见祖辈居住的屋宇庭院,不能不说是此行的一大收获。”
责任编辑:邢敏